职业性中暑及其预防常识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当前正值多年不遇的高温季节,广大的劳动者在从事劳动生产活动过程中,如不注意高温的防范工作,极易导致职业性中暑的发生。
职业性中暑的发生前提是劳动者所处的工作环境中存在有高温作业。高温作业是指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其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而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高温作业有几个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冶金钢铁行业、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车间、陶瓷、玻璃、建材工业的炉窑车间、发电厂(热电站)、煤气厂的锅炉间等。
(2)高温高湿作业:纺织印染等工厂、深井煤矿中。
(3)夏天露天作业:建筑工地、大型体育竞赛等。
在高温季节里或高温环境中劳动和工作易发生中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暑是中枢神经调节失常的结果。具体地讲,就是当外界温度过高(大多数超过38℃),人体通过辐射和对流散热发生障碍,身体只能靠出汗散热,如果此时汗的蒸发亦受影响,散热有困难,热便在体内积蓄,尤其是在劳动的时候,体内产热量增加,热的积蓄更多。当积蓄的热量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时,就会发生中暑。
职业性中暑分为以下三类:
(1)中暑先兆 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3)重症中暑 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1)热射病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2)热痉挛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3)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职业性中暑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组织措施 加强领导,是做好防暑降温的保障。领导要对防暑降温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并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入暑前做好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及早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以及降温设备的安装和添置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教育职工遵守高温作业安全规程和卫生保健制度。 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应尽量缩短高温下作业时间,采取小换班、增加工作休息次数,延长午休时间等方法。休息地点应远离热源,备有清凉饮料、风扇、洗澡设备等。有条件的可在休息室安装空调或采取其他的防暑降温措施。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的员工,应调离高温作业岗位或对其加强预防中暑保护措施。 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研究制定高温中暑应急救援预案,加强演练,开展防暑降温和中暑急救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防暑降温的预防保障工作。
(2)技术措施 改革工艺过程。合理设计或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仪表控制,消除高温和热辐射对人的危害。工艺流程设计时,应尽可能将热源置于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将热源布置于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的通风厂房,应将热源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使室外空气进入车间时,先通过操作者工作点,后经过热源。隔热。以水隔热效果最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利用石棉、玻璃纤维等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包敷热源也有较好的效果。 通风。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法,交换车间内外的空气。
(3)保健措施
1)人数较多的生产车间、高温环境场所应采取必要的通风和降温措施,置备人丹、十滴水、风油精和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2)暑期必须保证饮水供应,有条件的应提供白糖和含盐或含酸的清凉饮料。
3)天气炎热时,劳动者应注意保障休息睡眠、合理搭配营养、及时诊治疾病;采取穿浅色或素色的服装、戴遮阳帽等防晒措施,尽量避免长时间被阳光曝晒。
4)加强个人防护。高温作业的工作服应结实、耐热、宽大,活动方便,应按不同作业需要,及时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隔热面罩、隔热靴等。
5)医疗预防。对高温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溃疡病、肺气肿、肝病、肾病等疾病的人员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6)饮食要点。在饮食和营养方面应多补水、食盐和水溶性 维生素等。
高温作业人员热量消耗大,出汗多,身体的生理代谢往往发生一些改变,如唾液和胃液分泌减少,胃酸浓度降低等。从事高温工作的人员每天出汗超过常人出汗量的5-7倍。由于汗液的大量蒸发,机体内所需的钾、钠、钙等无机盐以及水溶性维生素也随着汗液跑掉。如果不及时补充排掉的水分和盐分,将会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早期有食欲不振、恶心、头昏、头晕、疲乏无力、四肢酸懒、体力下降等现象,严重时引起血液浓缩,甚至发生抽筋或中暑昏倒。
一般来说,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天至少应补充水分5000cc左右,补充食盐15-25克以上(食物中含的盐在内)。补充的方法可以经常喝点盐开水,每500克水中加食盐1克左右为宜。还可以喝盐茶水、咸绿豆汤、咸菜汤和含盐汽水等等。这样既可消暑解渴,又能及时补充必须的食盐。饮水原则是多次少量,每次饮一两茶杯为好,不要喝得过多过快,这样可减少汗液排出,有利于增加饮食。
为了保护高温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饮食与营养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平衡膳食,总热量应较一般工人高出15%左右,在每日的膳食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蛋白或豆类蛋白。对高温作业人员的维生素供给,首先应补充维生素B1、B2、C等水溶性维生素。高温作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瓜果,可以预防某些维生素缺乏病。
总之,在高温作业的生产环境里,用人单位要提供良好的劳动保护措施,劳动者本人做好充足的个人防护及保健措施,职业性中暑事件即可避免发生。